ENGLISH
详细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综合 > 职工创作

过苗年
作者: 冯静编辑:

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的千户苗寨。她位于贵州省东南,雷山县城东北37公里处,距凯里市81公里。西江苗寨是素有“苗都”之称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苗年对于每一位苗族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如同汉族过春节一样,大家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同祈祷来年的好运,一起放鞭炮,吃年饭,看演出……

2005年,11月14日清晨,我们来到西江。我和伙伴们一起漫步街道上,不知道是不是太偏僻的原因,这里看不见都市里的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的繁华,没有城市商店里随意播放的流行音乐,也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偶尔遇见几个姑娘小伙,身着苗族服装,姑娘们的头发都是向上高高盘起,用一个钗子横插住。一切都是十分质朴,我恍如隔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走在安静的路边,几天的疲劳顿时消失了。我问一位身边的大叔:“怎么这么清静呀,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大叔回答道:“杀猪去了。”原来大家为了过年都去杀猪了,哪里有功夫来街上闲逛?大叔说,过年前,苗族人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而且只杀黑毛猪,不杀牛。因为,苗族人是崇拜牛的。苗族人过年要“敬牛”,就是在牛鼻上抹些酒,作为对牛苦耕劳作一年的犒劳。在新年的晚会上,苗族人还会表演斗牛节目。

阿侬姐是这次专门接待我们过年的苗族姑娘。她穿着一件黑色衣服,袖口和领口点缀着手绣的花。手上带着苗银手镯和戒指。脸红红的,眉毛修得细又弯。头发向上梳起,挽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再配上一朵粉红色的花,很是好看。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晚上到她家里做客。去她家路的要经过一条长长的田坎,还要上十几级的台阶,是一座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我们刚一进屋,饭菜就已经摆好了,有当地特产酸汤,还有为我们准备的火锅,面对一桌的美味佳肴,我们再也矜持不住了……,苗族人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每顿饭前都要敬酒,这是苗族人过年的习惯。只见阿侬姐高举牛角杯和伙伴一同唱起了祝酒歌,端着酒坛子一个人一个人地开始敬酒。平时很少喝酒的我,见到这情形也开始害怕,但苗族人的热情,让我不得不举杯痛饮。两杯米酒喝下去头已经晕了,走路也开始晃了,回旅馆时还差一点跌进田里了。有同学笑着说:“等下次再看这杯子你就立刻晕倒了。”阿侬姐说:“你们回家后就不怕喝酒了,我们这酒度数高。能喝我们的酒,说明你们的酒量已快练出来了。”这种热情、友好温暖着我,在这里过年,有在家和父母一起过年的感觉。

11月15日,是苗族新年的“除夕”,这晚是过年中最最热闹的一天。晚上8点,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我们立即被鼓声吸引住,朝广场飞奔过去。姑娘们都已经穿上苗族盛装,准备跳舞迎新年了。苗族节日服装,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染蜡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饰物。西江的苗族服装更是值得一看,因为西江妇女的服装有两个“最”:最大的银角和最重的银饰。银角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绘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苗族人称为棕叶银花。姑娘们全身前后和头上都缀有精美的银饰品:项圈、银锁、银片、银铃,全部装饰重达10多公斤。晚会开始了,只见男子吹着芦笙,女子伴着歌声踩着舞步慢慢走来.耳边响起悠扬的芦笙声,这轻轻的芦笙声仿佛像在欢迎远道来的客人,使人们不自觉地聚在一起,听着听着,我感觉芦笙声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苗族老人在慢慢地同孩子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一样,委婉动听,把苗族人的善良、热情、质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芦笙舞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鼓掌、赞美、陶醉在这样一个不眠的夜晚……

上一篇:

下一篇: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59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0079号